2013年12月22日 星期日

信耶穌,會發達?

(文章已於2013年12月22日場新聞刊登)





據說,這張是台北靈糧堂的聖誕文宣,內容是藉著比較20個國家的貧富叫大家信主,看起來十分過癮。


2013年12月13日 星期五

以為賺 其實蝕 以為輸 其實贏

(文章已於2013年12月13日蘋果日報論壇版刊登)

特首連日落區,傳媒焦點都集中在「掟嘢」上:財爺中蛋,黃洋達掟屎,社運人士撒溪錢、放紙飛機,甚至落在特首白色座駕上的膠番茄,記者都鉅細無遺地報道。隨之而來的評論,多以財爺的從容氣度對比特首的窘迫,再拉埋阿諾舒華多年前被擲蛋及其他外國政客被掟來講。

都是一個局

一眾掟嘢示威人士,可能覺得自己贏了:贏了頭版,贏了掌聲,為人民掟中了要害。可是,整個諮詢會可能根本是公關搞出來的一個局,做場show,一來塑造當權者謙卑聆聽的形象,二來是令公眾轉移視線的苦肉計。在民望低無可低時,不失為一個挽回民望的好對策。

2013年12月11日 星期三

What’s Wrong with 馬賽

(文章已於2013年12月11日主場新聞刊登)

看到馬賽戀上女同志的新聞,以及後來道歉的訪問,只想大喊一句:「What’s wrong with 馬賽?」

這個 “what’s wrong” ,一問馬賽究竟犯了甚麼錯,二問馬賽的處理方法。馬賽錯就錯在,在香港成為某台的藝人,這就注定她不能活出自己的真性情。



2013年11月30日 星期六

無錢買牛油(肉)的窮人經濟學

(文章已於2013年11月30日《版刊登)

早前新移民無錢買牛油(肉)有錢買正版日本高達的新聞炒得鬧哄哄,後來更有人發現戶主的家裏有智能手機、全套龍珠漫畫及最新一期海賊王。其實,早幾年已經有類似事件:《一百萬人的故事》裏面的綜援兒童擁有正版 Windows及一大堆玩具,惹來爭議。本文無意批評或研究以上主人翁是否扮窮,就當他們真正貧窮,我希望藉此文章解釋這個現象及如何脫貧。

窮人未必沒能力脫貧 只是方法錯誤
麻省理工的兩位經濟學家Banerjee及Duflo與調查員到非洲和亞洲貧窮村落進行研究,發現窮人未必沒有能力脫貧,只是方法錯誤,結果墮進「貧窮陷阱」(poverty trap)。貧窮陷阱的意思是雖然窮人努力工作,但他們的行為與日常選擇未能增加生產力,反而令收入減少,有時更要動用積蓄,最後愈來愈窮,無力自救。

2013年11月29日 星期五

長策諮詢會只是馬騮戲

(文章已於2013年11月29日《場新聞刊登)

城中大大小小的諮詢會搞得滿城風雨,有婦人聲淚俱下擔心樓價太高,兒子不能成家立室,又有警察人鍊七重天包圍示威者。這些諮詢會,我也靜悄悄地去了一個。筆者早前跟友人成立了民間團體,做了份報告,交了去長策會。雖然諮詢文件裡半點沒有採納我們的建議,但收到邀請,於是出席。在港視風波鬧得沸沸揚揚的時節,公眾早已不在聚焦了。

會場外面,遠遠望見一堆人在示威。會場外守衛深嚴,盡是黑衣人的身影。

到登記處登記,要隨姓氏排隊,人本來就不多。登記時拿到一張籌,將籌放進箱內,抽中的有最多三分鐘發言,每次抽五個發言,一共進行3-4輪,每輪發言完畢,局長回應。

諮詢會開始,張炳良局長坐在正中,其他長策會成員一字排開,發言的從來是局長,其餘都是佈景板。局長做慣做熟,說話不慍不火,對弱勢表現憐惜。對公眾的提議質詢,還是沿著厚厚的諮詢文件為脈作答。文件裡面有寫的,就說我們已經考慮了;沒有寫的,說你講得真好,我也同意,然後輕輕帶過。局長回應技巧高超,土地發展的波踢給發展局,青年宿舍的波踢給民政署,花園遊一下,還是回到文件的建議上,沒有改動,一如以往的「意見接受,態度照舊」。





筆者現場拍攝之圖片
正當公眾跟局長一來一往,坐在局長旁的委員,未到一半已在「閉目養神」。誰都知這是一個show ,但連茄呢啡都不專業。

2013年11月7日 星期四

跨媒體限制名存實亡

 (文章已於2013年11月7日《蘋果日報論壇版刊登)

三家免費電視牌照申請者,只有香港電視真正符合《廣播條例》,其餘兩家獲發牌的公司只是用了信託人避過法例限制,有違法例原意。事到如今,政府不能「隻眼開隻眼閉」,必須向公眾解釋。

2013年11月5日 星期二

北歐=高競爭力+快樂人民

(文章已於2013年11月5日《主場新聞》刊登)

香港經濟發展迅速,卻有百多萬人活在貧窮中。貧窮線出爐後,特首矢言「滅貧係冇可能」,雖然有人提出加大社會褔利及將資產重新分配來滅貧,但政府仍按兵不動,重申還是透過增加就業及發展經濟等方法來扶貧。其實適當地增加褔利及發展經濟兩者並無必然衡突。以下將會闡述北歐四國如何在福利與市場之間取得平衡,說明平等而快樂的人民和國家競爭力可以兩者兼得。


2013年10月26日 星期六

保會所不建屋 偏袒富裕階層

(文章已於2013年10月26日《經濟日報評論版刊登)

近來,民間有不少聲音,要政府收回以超平租金租給粉嶺高球會的地皮,以便興建房屋,及取代新界東北發展計劃,這個建議被稱為「替代方案」。

高球場屬官地 發展較簡單

替代方案符合公眾利益,也能解決缺地的當務之急。用來建屋,那塊地最少可容納10多萬人,代價只是2,000會員的假日高球享樂。要打高球,香港還有很多私人場地,不必以超平租霸佔大幅土地。

在迫切性上,新界東北收地爭議大,土地亦未經平整及開發,需時數年才能起樓。高球場本屬政府土地,收回發展程序簡單,而且已經平整,更能及時應付土地荒。開發新界東北,破壞環境;高球會土地長期受殺蟲水污染,全無生態價值,連耕作也不行,是建屋的首選。

2013年10月25日 星期五

發牌風波 娛樂歸娛樂

(文章已於2013年10月25日《蘋果日報論壇版刊登)

港視發牌風波,本可以作為掀起大型群眾運動的藥引,繼而將香港的民主運動推向另一層次。雖然這個議題及如今形勢具備一定條件,但基於種種因素,筆者預料事件不會擴展成大型運動,下文將會剖析箇中原因。


2013年10月15日 星期二

垃圾徵費的「贖罪券效應」

(文章已於2013年10月15日《蘋果日報論壇版刊登,下文為修改版本)

香港堆填區爆滿已是多年新聞。香港人從來「各家自掃門前雪」,一日垃圾未堆到自己家門前,也不會醒覺香港將變垃圾圍城。為了讓全香港人一同肩負減廢的責任,政府建議家居垃圾徵費。

垃圾徵費在港不可行

收錢就可以減少垃圾是非常直接的思維,在鄰近國家亦見成效。鄰近國家成功,是因為他們可以逐家逐戶徵費,但正如陳智思所言,香港本身的特色是高樓大廈。逐戶徵費,又要裝天眼,管理處又沒有執法權力,即使加強巡邏也很難杜絕住戶亂拋垃圾,未必能符合「切實可行、便於執法和有效減廢」的目標。各項管制措拖更是勞民傷財,又不能完全杜絕市民違法,這個提議在香港根本不可行。


2013年10月11日 星期五

通識教育:連點成線

(文章已於2013年10月11日《報》教育版刊登,以下為修改版本)

近日聽到有大學生「呻」,明明主修化學,又要將物理、化學、生物、數學等全讀一遍,更不知為何要讀通識科目。都十八歲了,還要讀不感興趣的歷史科,連累GPA被拉低。

本地院校一直以來都要求學生修讀一定學分的非主修科目,只是學分要求不多。334後,各院校重組通識課程,開設新科目,並加大學分要求,由以往大約10%加到大約四分之一,主修及選修依然佔最少一半到四分三。由於變成四年制,所以實際主修的學分並沒有減少。

本地大學通常要求任何學系的學生,必修中英體育,並須從人文、科學、社科、全球議題等各修讀一定學分。通識教育並不是要學生「通通都識」,通識教育的重點,在於(1)融匯知識(2)訓練能廣泛應用的技能(3)培養公民。


2013年9月7日 星期六

再談租金管制——回區諾軒

(文章已於2013年9月7日《明報》論壇版刊登)

早前寫了有關租金管制(下稱「租管」)的文章,幸得區諾軒於724日及87撰文回應(租金管制 目標為何》及《再論租管:誰抵擋熱錢禍害?》)。然而區氏對該文或有所誤解,故再談一下租管理論。

現在有人提出租管,旨在惠及基層市民。可是,租管的效果只能如區氏所說,穩定租金,但不能針對(targeting)基層市民,減輕他們的負擔。

2013年8月31日 星期六

《狂舞派》的街頭精神

(文章已於2013年8月31日《輔仁媒體》刊登)

「街舞」,名思義,就是在街頭跳舞。《狂舞派》裡,阿花在豆品廠、安全島起舞,Rooftoppers 寄居工廈,BombA 在草地及公園練舞,這都是街舞者的寫照。

導演說常看到理工大學有很多人在練舞,所以取景理大,他選對了。7-11那個大樓確實是大家練舞的勝地,地方雖小,猛虎如雲。小妹也曾經在那裡消磨過相當時日,跟隊友 “Mark (將動作調較整齊),並練習 freestyle(即興跳舞)。

我們都「去到盡」

(文章已於2013年8月31日《輔仁媒體》刊登)

《狂舞派》能夠完成,香港能夠有一套本土的街舞電影,非常值得所有街舞者驕傲。街舞在香港發展了十多年,漸趨成熟,但在廣大觀眾裡,我們街舞者還是nobody。我們這群走在街頭躲在地下(underground)的街舞者,終於讓人發掘了。

阿花說:「我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想跳舞,行街見到鏡子想跳舞,洗澡時在浴室裡跳舞,人地唱K時我在跳K……」聽來誇張,但原來世上真有這麼一群人,每天是這麼過的。

以我自己為例,曾經有段時間,即使白天上班,一周還花六晚練舞每晚最少4小時,直到筋疲力厚的綿褲給汗浸濕了一大片,別人看來,像尿褲子。遇比賽,跟隊友肩練習,場地難找,時間難配合往往只能晚上11時開始排練到凌晨2時,然後急急乘通宵車回家漆黑的彌敦道上,汽車在身邊呼嘯而過,空洞寂靜的商鋪外,碰口碰面都是戴棒球帽,穿大浪褲,披棒球褸的舞者,或趕著回家,或練舞完畢「食宵」。回到家倒頭大睡已經4時,第二天7時又出門上班,日復一日。這是很多舞者的生活。

2013年8月2日 星期五

獨在劏房為異客

(文章已於2013年8月2日《主場新聞》刊登)

幾個月前,我獲邀作青年代表與張炳良局長對談。我跟他說,我住劏房,他表示他有去視察過,然後搬一大堆房屋供應的數字出來,侃侃而談。

幾個月後長策會發表數據,指現在全港劏房有66,900間,住戶人口達17多萬人。問局長是多是少,張炳良只拋下一句:不予置評。他強調估算方法科學。你看的是數字,我卻活生生住在劏房。

2013年7月20日 星期六

租金管制不治標 基層最終受害

(文章已於2013年7月20日《明報》論壇版刊登)

近年租金暴升,劏房如雨後春筍,百多呎的市區劏房租金已達數千,令很多貧窮家庭百上加斤,愈搬愈細,愈住愈差,有社區團體每隔一段時間便重提租金管制。租金管制,說來動聽,不明就裏的劏房戶當然支持,但最終受害的還是基層。

2013年7月5日 星期五

官商勾結和病入膏肓的政制 ——評私人會所獲續約

(文章已於2013年7月5日《明報》論壇版刊登)

香港各私人會所的個人會籍,動輒幾十萬甚至過百萬,很多要求數位現有會員推薦,並需要等待十年八載才能入會,論財力和人脈都絕非普羅大眾的玩意。香港現有70 多幅私人會所地,總面積超過475 公頃,足足是25 個維園、或12 個西九文娛區的大小。這些私人會所很多只付出1000 元的象徵式租金,甚至以免費的方式得到土地,但以牟利方式營運。當中佔據的市郊地背山面海,環境清幽,如清水灣和深灣,亦不乏市區靚地,如跑馬地及九龍塘。光光是佐敦,就有7 個這樣的會所。

2013年5月2日 星期四

中風後的光輝人生

(文章已於2013年5月2日《明報》副刊時代版刊登)

早前報紙報道有人用義肢跑畢十公里,有班中風康復者告訴我們中風後仍然可以唱歌跳舞做戲。

近日參加一個以「叙事治療法」幫助中風病人重過新生的研究計劃的閉幕禮,感到非常有意義。典禮的焦點是中風康復者劇場。一班資深中風康復者及家屬以戲劇形式,將生命裏的搏鬥在舞台上演繹,以身作則鼓勵在座一班剛中風不久的康復者,中風後可以「身殘心不殘」。


筆者現場所拍照片


2013年2月9日 星期六

《不老騎士》:老人的青春熱血

(文章已於2013年2月8日《明報》副刊時代版刊登)

一年的準備,嚴格的選拔,數個月的訓練,一班「不老騎士」踏上征途。目標:騎摩托車環島遊台灣。醫生說,你們不要去;他們要去。子女說,我們擔心你;他們也要去。17 位平均年齡80 歲以上的老人,有的患癌病有的患心臟病,途中有流血傷病的,還是堅持。八十歲,也可以追夢,為了夢想奮鬥,那種激動,連小伙子都及不上了。熱血,不是年輕人的專利。


照片來源:《不老騎士》官方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