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7日 星期三

長者兩蚊乘車優惠非德政

(文章已於2015年5月27日 刊登)

長者可以兩蚊任搭各種交通工具,照理怎說也是德政,老人家有優惠,納稅人又不介意埋單,梁振英指長者對計劃「有讚無彈」,誰會反對這個政策?反對者大概會被道德圍剿。可是,從經濟角度看,這是個設計拙劣的褔利政策,因為它扭曲人的行為,沒有尊重人的選擇,資源也不是用在最適合的地方。

津貼運用應由用者自行決定

長者兩蚊搭乘公共交通,與原價的差額由政府補貼。津貼局限了長者的選擇,有些長者未必很喜歡出街,比起搭車,他們可能更想飲餐靚早茶、買個靚橙,但要得到政府補貼,必須搭車。行動不便者、或因健康問題不宜出門的長者,就享受不了這個優惠;為了享受優惠而增加邊際乘車次數,或者特意搭不必要的長途車不是好事。除非政府有強烈證據顯示老人多搭車對社會利大於弊,這個政策說不過去。

給予每月一筆過的津貼能保障消費者的選擇權。津貼如何運用應由用者自行決定,只有自己才知道自己的喜好,做甚麼令自己最快樂、得益最大,限制津貼運用降低了津貼的效益。因此,與其用此方法資助長者每月平均四十元的交通費,倒不如加生果金一百幾十蚊,讓老人家幫襯他們最想幫襯的商戶,做他們最想做的事,這樣想搭車的人自然會繼續搭車,不需要搭車的人也能享受資助。


2015年5月23日 星期六

「袋住先」的魔鬼博弈

(文章已於2015年5月23日 刊登)

特區問責班子落區宣傳政改,政經人士各出口術,又聯署又簽名,出盡法寶叫大家「袋住先」。本文將分析一下這些「袋住先」的邏輯合理與否。

政改是一個序列博弈(sequential game), 先由港人選擇是否「袋住先」,然後由中央選擇是否改良方案。
港人若選擇「袋住先」將有兩個可能:甲、向前邁進,之後由中央主導循序漸進改良政制;乙、中央不改進選舉制度,「袋住先」變「袋一世」。港人「否決政改」也有兩個可能:丙、下次政改會有令人滿意的政制改進;丁、下次的政改方案跟現時方案分別不大。不同結果的出現機會,取決於中央的決定。


2015年5月9日 星期六

智庫與香港政策研究的困局

(文章已於2015年5月9日 刊登)

身兼華人置業集團主席及行政總裁、智經研究中心副主席及青年事務委員會主席的劉鳴煒日前出席香港大學社會科學院的講座,分享他對本地智庫和政策研究的看法;他點出香港智庫的發展問題:沒有政策研究的傳統、與政府互動不足、沒有人才、沒有資源,很多智庫掛羊頭賣狗肉,不是認真做政策研究。

筆者在英國讀政策研究,深明理想中的智庫應該循證為本,方法嚴謹,有學術基礎,研究員受過良好訓練,能夠提供適合社會發展的研究成果,但劉指出香港很多所謂「智庫」都不是這一種,他稱之為「中國式智庫」。
「中國式智庫」是相對於英美模式的智庫而言,「中國式智庫」又分幾種:第一種好日都出不到一份研究,不停以當下火熱時事搞論壇講座,以有威望的政經人物、學者去吸引目光,然後影相、散場,有下一單又重新做一次,沒有持續而長期地認真做研究;第二種寫明智庫成立的目的是培養政治人才,做研究相對次要;第三種是一堆政治人物以智庫為名,成立組織,到處拉攏,實則離政治組織不遠。
不過,即使有人有心做好智庫,也須面對各樣難題。

難題一:人才不足

做智庫要麼請全職員工,要麼外判研究予教授專家做。請全職研究人員,好的經濟學、法律人才給銀行、公營機構挖走,香港沒有政策研究的事業階梯亦令情況雪上加霜;而且,每個人通常只有一方面是專家,很多議題仍需外頭的專家合作,這種內部(in house)生產模式,容易變成閉門造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