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1日 星期五

通識教育:連點成線

(文章已於2013年10月11日《報》教育版刊登,以下為修改版本)

近日聽到有大學生「呻」,明明主修化學,又要將物理、化學、生物、數學等全讀一遍,更不知為何要讀通識科目。都十八歲了,還要讀不感興趣的歷史科,連累GPA被拉低。

本地院校一直以來都要求學生修讀一定學分的非主修科目,只是學分要求不多。334後,各院校重組通識課程,開設新科目,並加大學分要求,由以往大約10%加到大約四分之一,主修及選修依然佔最少一半到四分三。由於變成四年制,所以實際主修的學分並沒有減少。

本地大學通常要求任何學系的學生,必修中英體育,並須從人文、科學、社科、全球議題等各修讀一定學分。通識教育並不是要學生「通通都識」,通識教育的重點,在於(1)融匯知識(2)訓練能廣泛應用的技能(3)培養公民。



首先,現代學科之間的界線越來越模糊,跨學科知識能幫助學生發揮專科所學。社工學生修讀心理學、政策、社會學,既能體察弱勢社群的心情,又能從宏觀政策與社會角度了解問題的根源,幫助社群從根本解決問題。古典政治學是跟柏拉圖、盧梭等名家咬文嚼字,毋需高深數學;現代政治學往往運用計量研究技巧,以模型預測選票走勢,並參考各項經濟指標,所以有基本的數學概念會令學生更有優勢。

學術界也越來越多跨學科的研究,例如以數學表達音樂,以符號研究宗教,將哲學導入傳播學、政策學等解釋傳播與政策的執行,在社工治療法中應用到哲學等,可見跨學科知識有助激發創意。

第二,通識教育訓練批判思維、表達論述、透析世情,令學生以後無論在職場以致人生旅途上都有裨益。我聽過一些講座,講者雖然學富五車,是行業專家,可惜論點表達得含糊鬆散,或東拉西扯,令觀眾不得所學,並對其印象打折。我心裡慨歎,若該講者能有點演講訓練,講座的作用就更大了。

另一個例子,是近來有些市場營銷運用網上社交媒體,借社會時事炒作一番,吸納觀眾,達到宣傳效果。歌手王菀之、鄧子棋等對新媒體生態與時事了解不深,言行不慎,引致公關危機。因此,不要以為有了專業,就可閉門造車,對世界不聞不問。所有專業,都在服務社會。

最後,通識教育的重任,是要學生理解世界各系統的互動,塑造學生價值觀,培養他們成為公民,成為社會變革的主力。例如,護理系學生除了掌握照顧病人的專業知識外,我們亦希望他們明白第三世界的衛生環境與醫療系統,知道當地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如何影響當地人的健康,並了解到世貿裡的專利戰如何影響藥物價格以至病人權益。這些未來護士受到啓發,說不定會加入無國界醫生到貧窮國家服務,或成立非政府組織爭取病人權益。

又例如,經濟學慣用「效率」、「利益」和「需求」來解釋人類行為,看待社會政策與商業決定,其中「一線教授」和某些政府高官就是表表者。修讀心理學、社會學、政治等則教經濟學生從個人心理、社會群體及政治制度的角度看待同一件事,哲學宗教倫理等科目亦鼓勵他們在效益之外多考慮環保、公義和社會責任,並對不同族群心存諒解。這對於學生往後踏足社會,在商業機構工作、做管理層乃至創業所作的決定等都有深遠的影響。

通識科訓練學生看得更遠更廣,並培養學習跨學科知識的能力。通識科就如在學生心中播下種子,雖然不是所有種子都會發芽,但隨著個人成長,冀學生能對社會世界多關心,對彼方生活的人多了解。十八歲的年華,正正是接納新事物、探索世界,起動改變的黃金歲月。正如 Steve Jobs所說:“connecting the dots”,這些知識與角度,學的時候在我們的人生建立了一點,回首幾十年,發展這些點竟連成線了。


我希望抱怨通識教育的學生,能明白大學的用心良苦,以開闊的心胸學習通識科目,讓通識教育埋下令你發光發亮的種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