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4日 星期三

長者iBond 踏出保障退休第一步

財政預算案再度推出iBond,今次搞搞新意思,推出銀髮債券(長者iBond),特別為長者提供對沖通脹風險的投資機會。有議員批評這項措施不能幫助基層,政府逃避退保責任云云。其實長者iBond與公營退保並非互相排斥,政府只是嘗試提供市場沒有的服務,解決市場失靈。

2016年2月23日 星期二

財爺結構性估錯數 影響深遠


估錯數不是問題,財爺的問題是系統性地估錯數。如果估數的方法正確,誤差應該有時正數,有時負數,亦即有時估多,有時估少才正常。但財爺永遠低估財政盈餘,就是估數的方法出了「結構性」問題。

持續估錯數,令政府失去公信力,以後所有聲稱「爆煲」、「十年內結構性財赤」的論述都不會再有人相信。


閱讀更多 »

2016年2月15日 星期一

香港全民退休保障爭議風雲

(文章已於2016年2月15日 台灣智庫雙月《新社會》第43期刊登)



香港退休保障(下稱「退保」)討論經年,今輪的退保討論,早在2010年揭幕。2010年由民間七十多個團體組成「爭取全民退休保障聯席」,開始策動爭取退保的行動。2012年特首選舉,民間團體要求當時的候選人梁振英承諾推行全民退保,但梁當選後就沒有再提及此事,反而在2013年實施需要資產審查的長者生活津貼(俗稱「特惠生果金」或「長生津」),官方的解釋是「會研究如何改善退休保障,但沒有承諾一定會推行某一種方案或全民退休保障」。言下之意,政府可能覺得「長生津」已是完成了當初的「承諾」,官方亦一直拖延,在2015年底才推出方案進行為期半年的退保諮詢。到諮詢結束,特首離卸任只餘一年,要推行也是下一任特首的事情,因此民間團體大力批評政府毫無誠意。之前有論者懷疑梁振英有心將全民退保放在任期最後才推出以爭取連任,看來不會成為事實。
無論如何,是次退保討論,比香港之前任何一次都要深入,九十年代的退保討論較為分散,今次民間團體的凝聚力更強,更能體現公民社會的成長與成熟。


2016年2月13日 星期六

退休保障公營還是私營

(文章已於2016年2月13日 刊登)

人生流流長,有人長命有人短命,社會需要退保以保障長命者晚年生活,但就本地的討論而言暫時仍無人可以圓滿解釋為甚麼一定要公營。

在理論層面,經常被引用以反對私營退保(或其他社會服務)的一個龐統原因是窮人付不起錢。但窮人付不起不等於不可以私人經營,政府只須補貼窮人在私人市場裡購買服務就可以了,例如為窮人買保單。有些社會服務如醫療因市場不完善,公營比私營理想,但公營的原因並不是「窮人付不起」。

在本地層面,有人會以強積金的失敗試圖證明私營退保的失敗。強積金衰可以是香港做得衰,實行時監管不力,制度有漏洞,但不足以證明私營就是衰。

下文將解釋退保公私營抉擇要考慮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