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0日 星期四

「社福劏房」 杯水車薪

(本文已於2017年7月20日 明報刊登
運房局長陳帆探望劏房居民,流下眼淚,終於肯承認香港低下階層的居住質素比1960年代更衰。他建議政府資助非牟利機構租私樓間劏房,確保劏房安全衛生,再以成本價租予有需要的市民。這個建議,跟很多社福項目一樣,採用「政府出錢,社福營運」的模式。本文想探討以公營、私營及社福模式解決房屋問題的優劣。
解決劏房問題的四大方法
劏房問題纏繞香港日久,問題是貴、細、劣。第一個解決方法是「政府出錢,政府提供」,加緊興建公屋,但現時覓地數目大幅落後目標。以僅有資源增加受惠人數的方法,是將未來公屋人均面積縮小,我在53日的《蘋果日報》已經寫過(〈劏細公屋救劏房居民〉)。但公屋居民反對,劏房居民繼續慢慢等上樓。


議員被DQ 不如選人大

(本文已於2017年7月19日 蘋果日報刊登,本文為長版

上星期,港區人大常委的選民登記已在上環默默進行,有公民黨成員已先拔頭籌成為本屆全香港首位登記者,幾天後就發生了DQ事件。人大選舉,除了在保皇的圈子裡,好像從來都不關香港人事。泛民也是冷處理,有時有小貓三四隻去參選,例如上屆司馬文就曾經選過。冷待的原因,是根本無影響力,搞來也嘥氣。某泛民議員說,泛民可能的影響,是人大最末幾席,除此之外,根本無用。聽起來,真像「抗爭無用、行禮如儀」的論調。

2017年7月10日 星期一

沒在九七死去,也沒活過今朝

《香港製造》上映時我得幾歲,連戲院都未入過。中國收番香港20年,戲院再上,人大了看,別有滋味。20年的轉變那麼大,電影展露的議題仍息息相關。經歷時代沖刷,這套當年差點不能映的電影,歷久常新,散發光芒。

在後生的時候死去,可以永遠後生

《香港製造》表面主題固然是「青春之痛」。開場時,女學生已飄著綠白格仔的校裙,一躍而下,一地是血。我們這個時代,比97更熟悉甚麼是學生自殺。青春的迷惘和痛苦是任何年代都有之事,男主角中秋後來也以自己的方式自殺了,但好像只有我們這個年代特別擔心他們。他自殺之前,走去天臺,說終於明白,是甚麼可以迫到人走投無路;卻又踱回來,死到臨頭難有勇氣。自願死亡很困難,卻又那麼多人去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