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4日 星期六

從來都無「真相政治」何來「後真相政治」?

(本文已於2016年12月24日 明報刊登

近期興講「後真相政治」(post-factualpolitics 或曰post-truth politics,但「truth」這個字太沉重, 還是用「factual」算了),大概的定義是大家只看立場,易受情緒煽動,先有立場後有意見,拒絕求真。該詞在英國脫歐及美國大選裏用得最多,反映大眾愈來愈民粹。

連曾鈺成都講「後真相政治」,但我不同意,因為「後真相」的意思是我們曾經有真相,但遠去日久;相反,我認為現在公民社會充權,科技拉近發言權力,我們更接近真相。

以前資訊傳遞由政府及大眾媒體主宰,縱使媒體有不同陣營,但所接觸的資訊都是經編輯的、刪改的、綜合的、粉飾的、導向的,這個問題透過「比報」(註)也不能解決。當權力只集中在某幾個媒體大佬身上,記者又因為受着特定流派教導而傾向某種立場和手法,政府壟斷專業知識及資訊的流通,實在不見得市民接近「真相」。

2016年12月6日 星期二

政治發明家戴耀廷

認識戴耀廷(Benny)是在報紙筆戰,2014年佔中還未發生時,他每星期在報章寫佔中,我就每星期一篇跟他辯論佔中的問題,促使他不得不叫我去他office行一趟,還把「佔中死士」叫來,教導我佔中的道理。他告訴我他是如何在各個場合和組織奔走游說,叫不同團體支持佔中,聽罷他的解釋,不免有點感動。

翻查紀錄,Benny早在2004年已和陳健民、朱耀明等參與民主行動,他是食腦的人,拋出方案,希望有人接。佔中這壇嘢,火捧拋上天但無人接,他臨危受命挺身而出,無論你對他的評價如何,也不得不佩服他的承擔,最後成果有目共睹。


年輕學者:香港對下一代很殘忍

陳志宏是我在港大的同事,與他認識是在網上媒體,每次在螢幕上看到他總是一臉認真教大家物理學,普及科學知識,但其實政論節目他也在行。


志宏和我

在地的香港政治他比很多人都要熟悉,他藉着知播在非建制各個陣營之間的網媒游走,他勸勉我:「現在形勢複雜,箭不只從對面飛過來,也從四方八面、你的背面飛來,你要小心呢。」

也許理科學者的身分令他站著的位置比較論,「理學院是另一個世界。除了我和 Karen(麥嘉慧,上屆特首選舉委員,公民黨,也是港大的理科老師)有一點社之外,政治的事同事較難有機在公事上討。」我認識一位工程教授,也不諳在地政治,所以早前向我請教之前港大學生衝擊是所為何事。


Karen和我

陳志宏是鮮有政的理科學者,從國教事、到雨傘、到港大學生罷課,他都有支持學生:「時常在想,若我出生再晚十多年,機遇會比以前多或是少?我也很可會發現這不再是如上一輩所說,仍是一個崇優崇德的社會現在的香對下一代很殘,只是不斷催下一代複過去的生存故事。」

2016年12月4日 星期日

白票未必是最佳策略

選舉委員會選舉將近,泛民陣營的團隊大致有兩個投票策略,一是按原則投票,二是白票。

按原則投票的意思是,先釐定原則,然後在不同情況下看著原則使出相應策略,例如原則可以是Anyone but CY(ABC) Not CY(NCY) (不是CY但不是除了CY以外的任何人),以香港未來五年的福祉作依歸,或以最有效推動香港民主進程作依歸等,以上都是一些原則,由競選團隊定並判斷策略。白票策略是在任何情況都投白票。

以下試圖用幾個情境去分析不同投票策略。假設泛民透過選委選舉總共加起來有300議席,建制選委佔900席。泛民選委300個人會按同一策略投票,不投白票時會選出比較無那麼差的候選人,所謂的候選人全屬虛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