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28日 星期三

才沒有理財新哲學

(本文於2018年2月28日 明報發佈)
現屆政府強調理財新哲學,要做「有為」政府。財政預算案中說會有「前瞻性與策略性的理財方針,善用盈餘」,又會提高公共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的比例。
了解政府財政哲學不能單看口號,要看細節。歷屆政府策略是維持「小政府」,只幫助有需要人士,促進發展,及不傾向搞福利主義。今年財政預算案本質一樣,沒有重大改變,只是因應盈餘增加,在金額和幅度上有所不同,所以看不出什麼理財新哲學。我們且看看今年預算案怎樣體現上述各項理財方針。

方針一:小政府大市場
從一個市場主導小政府的原則出發,政府應只做市場不能提供的服務,其他的就是多餘,損害社會效益。如果認為政府已做得足夠甚至做得過多,錢應該歸還給市民。
今次預算案最為矚目的正是短期措施退稅退差餉加碼,這不脫上任「財爺」曾俊華的思維。比較欣喜的是減稅,在農曆新年假前我在某節目提出根據過去10年的盈餘有減稅空間,雖然財政司長陳茂波事先張揚說香港薪俸稅率在世界已有足夠競爭力,又說太多稅務調整會使市場信息混亂,但最後他還是以擴闊稅階、調低邊際稅率及調高免稅額來變相減稅。變相減稅及退回約40%盈餘是承認政府根本不需要做那麼多,仍然是小政府思維。這種「狼來了」式期望管理策略更是與上任財爺如出一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