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8日 星期五

賣學位也要有良心

(文章已於2014年11月28日 信報刊登)

近日高等教育界發生了兩件事,第一是恒生管理學院學生靜坐抗議學費加幅大;第二是有消息指城大計劃出售專上學院,很多人因而跑出來疾呼「教育不是商品」。

教育商品化已非一朝一夕的事。香港院校十多二十年來越趨企業化。自二零零三年政府削減高等教育撥款,學系必須以盈餘為營運目標,收入包括於本部或透過社區學院開辦大量自資副學士、學士、碩士課程來賺錢。

先勿論商品化是否恰當,即使視大學與企業無異,其「商業運作」亦衍生大量問題。

學位認可成疑  課程質素參差

首先是學位的認可。有些課程標榜讀畢可獲專業資格,學費動輒十萬八萬一年,讀完幾年就是幾十萬,那些課程宣傳時大張旗鼓,課程卻未獲認證。例如以往有一些社工副學士及護理副學士必須在開辦後才能申請專業協會的認證,到第一屆學生畢業才知道學位不獲承認,貨不對版,名不符實,畢業生欲哭無淚。

2014年11月18日 星期二

雨傘世代,後物質主義到來

(文章已於2014年11月18日 果日報刊登)


這不是階級問題。去過現場尤其是金鐘的,得見張張稚嫩的面孔,就知道雨傘運動是一個世代問題。中大民調結果也是越年輕,支持比率越高。這方面很多人提過,但沒多少人從理論層面剖析。

美國密歇根大學政治學家 Ronald Inglehart有一個世代替換的理論,說明世代之間的價值轉移[1]。在剛剛現代化的世代,老一輩從戰亂走出來,物資匱乏,以經濟得益為上就成為他們的核心價值。年輕一代生長的年代,物質豐盛,不愁三餐,在這個氛圍下,他們更關心人類整體的幸福,推崇人權、環保、自由等價值,我們稱之為「後物質主義」(post-materialism)


2014年11月11日 星期二

上一代的傘,下一代來撐

(文章已於2014年11月11日 果日報刊登)

近日看了套電影《戀上春樹》,講述主角進入深山的伐木業做實習生。老闆帶他到市場賣木,那批貨是老闆爺爺那代種下來的,培養得宜,木紋精緻,最後賣得好價錢。主角說,賣光山上所有樹木不就發達了!老闆不忘解釋,種菜為生的,下一年就有收成,成果自己享受。伐木不像種菜,有收成時,我們已經全部去賣鹹鴨蛋了。因此伐木之餘,必須栽種,家業才能傳承。

看到這裡,不禁想起在街上露宿的孩子。有些沒上學十多二十天了,每天就睡在凹凸不平的柏油路上,受風吹雨打,日曬雨淋,還要忍受滋擾挑釁,時時防備屎蜢尿彈等襲擊。一位絕食者已經絕食四十天有多,還有那位被打斷手骨的中三學生,被打爆眼角的大學生,盆骨碎裂的哥哥,一個個頭破血流的勇士……雖然艱苦危險,但眼神仍然那麼堅定。近日翻風落雨,不知孩子會否著涼?是誰搞到孩子為了真普選要這樣犧牲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