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9日 星期二

香港學生,你行嗎?你敢嗎?

(文章已於2014年4月29日刊登)

台灣的太陽花學運,開始時是由學生帶起的,為了反服貿,他們身先事卒佔領立法院,阻止議案通過,到後來進佔行政院,發生警察用棍打學生事件後,更加群情洶湧,不止台南台中學生一車車上台北支援,台灣民眾也穿黑衣佔領凱特格蘭大道。由31850萬人黑潮,歷時不夠兩星期,沒有太多的計劃商討,一步步將運動推展,轉換抗爭活動,並吸引學界、團體、藝人響應。

運動後續一浪接一浪,雖然有人可能不忿政府用30秒強行通過服貿,但他們不會站出來。全靠400多名學生在318果斷勇敢地佔領立院,如此波瀾壯闊的活動才激昂地上演。

原來令到一個政府癱瘓,失去所有民心,顏面盡失,開始只需要400多名學生。學生懷著赤子之心,對理想的追求,對家園的愛護,一股腦兒就去做了。也許他們沒有想到甚麼後果,課業、家人、甚至人身安全,這一切也不比美麗家園重要。因為是學生,警察開頭也不敢攻,一度拉鋸了好幾天;因為是學生,手無寸鐵,也沒有甚麼利益,被打時就令人更心酸。

香港,又有沒有這幾百個學生呢?為此,我拿學生的功課做了小小的研究。我教的一科全校學生都必須修讀才能畢業,暫時有二百多個學生的案例做統計,背景遍佈文理商社各系。其中一份功課是自選題目去應用一些傳播的技巧和理論。我已事先說明,題目不必跟社會有關,選自己有興趣和把握的題目,說服同學和老師為麼你的立場值得支持,選的題目不影響評分。

2014年4月25日 星期五

從「有商有量」到「有根有據」

隨著諮詢期完結,政改三人組由當初的「有商有量」改口到「有根有據」,泛民的爭取戲碼也陸續上演。政改之戰幾個回合下來,沒有人做得特別好,但泛民特別衰。

民間力量從去年開始已醞釀良久,自政改諮詢起更是討論不絕,政改三人組塑造了良好的商量形象,也容許了公民天花龍鳳地推銷所有最進步的方案,當公民社會成功獲得66%市民支持公民提名,他們才發現期望管理失效。

2014年4月23日 星期三

商討不是沒有用

(文章已於2014年4月23日蘋果日刊登)

和平佔中至今進行了三個商討日,56日將會是最重要的一個:商討開放哪幾個方案讓公眾進行電子公投。在這之前,戴教授邀請了國際法律專家商討普選的原則,又舉辦研討會讓各個方案的發起人各自表述。一直以來,都有很多人嘲笑和平佔中不停商討商討商討,商討到2046都未商討完,亦批評運動欠缺行動力,持這個觀點的不乏支持民主的人士。

罵的人如果沒看過商討日怎樣進行,一味謾罵,對和平佔中不公平。為此,我特意去了商討日二的總結觀察商討。商討日有建設也有其限制,如果不把和平佔中看作行動型社運,而是公民教育運動,它絕對有所貢獻。


2014年4月8日 星期二

遊客壓垮了公共交通嗎?


(文章已於2014年4月8日刊登)

近日的「反蝗示威」及「真心愛國」活動一浪接一浪,也多了人投訴公共交通擠擁,歸咎主因是太多旅客。

推算遊客壓力再思考

中大教授沈建法在《明報》撰文《公共交通繁忙時段擁擠 訪港旅客非主因》,以數據證明兩者關係甚小。文中推算出平均每日在港旅客人數2002年為就業人口的4.34%2013年增加至就業人口的10%。在20022013年間,平均每日公共交通乘客人次增加了18.11%,訪港旅客只貢獻了其中三分一;其餘的增長是因為本港就業人口增加了11.70%

這條數大致上正確,但以平均每日在港旅客人數推算公共交通人次未最恰當。因為旅客跟一般人搭乘公共交通的次數可能不同,直接以「人數」推算「人次」是先假設了旅客跟居民的搭乘次數一樣,而這個假設必需清楚列明,不能心照不宣。

而且,一個「遊客」未必只佔一個人的位。近來搭過火車的人就知道很多人拉著一篋二篋搭港鐵,根據政府的最新算法,一平方米可站四個人,但帶著一個篋的人,一平方米只可站一個,所需的面積是四倍。如此算來,假設一個「遊客」對公共交通的壓力一個本地就業的人相若,未必很準確,須要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