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7日 星期三

提高最低工資 不一定增加失業率


尚有一個月左右,新的最低工資水平就要實施了。
201951日,最低工資將由34.5提升至37.5元。最低工資每兩年檢討一次,由工會及僱主代表在談判桌定下新的最低工資。自2013年起,每次都是加2元,除了2015年加了2.5元。今次加3元,是加幅最大的一次,達8.7%,比起綜合物價指數的升幅(5.2%),或與中低收入家庭關聯較大的甲類綜合物價指數(5.8%;註),升幅更大。
最低工資加3 似乎稍高
可是低技術服務業工種如看更、清潔員等,他們生產力提升是有限的。市場工資反映勞工生產力,在這前提下,最低工資加幅如要貼近市場,應貼近物價升幅。假設生產力無提高,算起來,應加到36.336.5元,即大約2元。當然,本身兩年前的34.5元都未必是市場價格,遠離市場愈遠,效率愈低和愈多扭曲。而最低工資政策目的本身亦不是要完全跟隨市場,而是勞工權益。


現在勞工短缺、失業率低,幾乎全民就業,很多僱主喊請不到人,提高最低工資,增加勞工議價能力,其他工種工資也會水漲船高。由於私人屋苑的清潔及保安合約多僱用最低工資者,假設承包商因為競爭已用盡一切方法例如科技和合約條款減少勞工成本,下次投標價必定會提高。
再看經濟前景,陳茂波在宣讀今年財政預算案都說「環球經濟不明朗因素多,下行壓力亦大」。若經濟下行,甚至遇上經濟危機,過高的最低工資將減低企業的彈性及香港經濟的適應能力。
最低工資的制定及其水平是一個政治結果,即使嘗試追貼市場,都一定會因為程序、法規、討論等稍為延遲。用一個極端的例子,若香港再遇上1997年金融風暴,最低工資繼續在37.5元維持兩年,這樣必定會有很多企業倒閉。
最低工資另一問題,是可能扭曲相對工資水平。假設無最低工資時,看更是20元一小時;洗碗辛苦,所以是40元一小時。有了最低工資(假設30元一小時),看更就變成30元一小時。這樣,看更的相對工資其實提升了,相對於洗碗就更吸引了。本來洗碗的人,有些去了做看更,但洗碗是艱苦工作,被替代了的看更,身體未必能承受洗碗工作的厭惡及辛勞,所以未必會去洗碗,於是出現洗碗出到50元一個鐘都無人做的情况。以上只是假設例子,實際它如何影響各種工種的相對工資,要有實際數據才能下判斷。
制定最低工資 助長尋租行為
最低工資除了因為不是市場價格所以製造社會淨損失(deadweight loss)外,還有尋租(rent seeking)的代價。尋租是一種通過政治過程進行的再分配活動,合法的尋租行為包括游說和談判。重新分配資源並沒有提升社會生產力,並使社會整體蒙受損失。
試想想一大班工會人、僱主,出盡辦法要團結並努力爭取想要的最低工資水平,就會耗用大量本來用於生產的資源去談判、爭取、籠絡等。單是最低工資委員會開會的行政費,參與的社會賢達用自己生產及閒暇的時間去頻頻開會,已經是明顯的成本。而工會及商會平時的組織、聯絡、爭取、動議、見官員等的時間和精力,都是從本來可以用來生產的機會成本而來。無怪獅子山學會董事孫柏文在電視訪問裏大罵工會領袖李卓人沒有做過「有生產力」的事。當然,獅子山學會的出發點是效率和經濟價值,若以社會平等為出發點,則李卓人未必一事無成。
先不討論最低工資是否一個改善基層生活的好方法,較好去調整最低工資的方法是「可加可減機制」,例如將最低工資水平與物價掛鈎。一旦機制成立後,希望可減少投入去議價的成本。當然,還是會有團體為了改動機制繼續投入資源「尋租」。
克魯格研究最低工資的貢獻
說起最低工資,不得不提著名經濟學家克魯格(Alan Krueger)和合著者David Card的一篇經典論文。
研究最低工資的影響,實證困難之處是,增加最低工資前後很多事情同時發生,因此經濟學家不容易斷言這些因素的影響是來自最低工資而非其他因素。克魯格的論文,研究1992年美國新澤西州提高最低工資對當地快餐店及就業情况的影響。為解決上述問題,克魯格也利用了與新澤西州相鄰的賓夕法尼亞州的快餐店工資數據,在同一時期賓夕法尼亞州沒有提升最低工資。由於兩州相鄰,整體經濟狀况十分相似,這些條件類似自然科學中的對照實驗(controlled experiment——透過比較兩州在增加最低工資前後的工資變化,把其他影響工資的因素摒除,從而乾淨利落地估算出最低工資的影響。社會科學很多時難以像科學實驗室般控制所有外在因素,克魯格用這個類實驗方法(quasi-experiment),成功將最低工資的研究推前一步。
他們發現,最低工資沒有令新澤西州快餐店減少人手。由於這個結果與經濟學的供求理論違背,因此引起了轟動。David Card甚至說,很多經濟學界朋友因為這項發表對他非常生氣和失望,認為他背叛了整個經濟學界。當然,這些結果只說明,簡單供求理論在勞動市場未必完全通用,需要更複雜的模型及考慮多項因素。最低工資對就業率的影響,也視乎各地制度、勞動市場狀况等,難以一概而論。
克魯格在今年3月不幸離世,終年58歲。他對經濟學發展貢獻良多,相信他的研究,在未來仍然會對政策以至我們的社會有深遠影響。
註:甲類所涵蓋住戶的每月平均開支,以2018年價格水平計算,在600026,400元之間,所涵蓋住戶佔全港住戶約50%

(本文載於 2019年3月27日 《明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