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7日 星期一

守護一個還可以開天窗的地方



(文章已於2014年1月27日蘋果日報刊登,此為未經刪改版本,標題後改為《明報的精神分裂 》)


近日《明報》幾個專欄作者同日開天窗示威,抗議明報抽稿,一整版有四個大洞。《明報》淪陷之所以叫人惋惜,是因為我們不忍看見其公信第一的金漆招牌黯然失色,多少知識分子的風骨與氣度伴隨金漆一併掉落。這個招牌是五十五年來多少記者的血汗交織而成的,沒有對新聞報導的堅持,就沒有記者身犯險境採訪豆腐渣工程,唐梁僭建、湯顯明貪腐等新聞可能就此隱沒。眼見一眾記者長年累月打下的江山,逐漸煙消雲散,不禁令人嘆息。

變化早有端倪

香港媒體正在淪陷是不爭的事實。大部分媒體控制權已集中在與中國關係密切的商家手[1],有報章表示客戶受壓抽走廣告,此類消息不絕於耳。香港記者協會在2007年做的調查顯示,近六成受訪新聞工作者認為業界的自我審查較九七嚴重,三成承認在過去十二個月曾進行自我審查,四成表示同事或上司有自我審查,當中包括淡化中央政府的負面消息、敏感消息及與傳媒老闆利益相關的負面消息。因此,就算《明報》沒有明目張膽的人事變動,變化早在其中,只是大家沒有察覺,《明報》事件只是冰山一角。


一年前《明報》仍自詡「公信第一」,但其實多年前,《明報》的變化早有端倪。在反高鐵事件上,社評贊成政府方案,但是港聞版大幅報導反高鐵運動的波瀾壯闊,又肯定運動對社會的貢獻。李柱銘批評《明報》挺梁倒唐[2],但《明報》也有揭發梁振英僭建,並多番揭露現屆政府的醜聞紕漏。粉嶺高球會事件,社論一方面叫大眾不應再逼迫高球會,另一方面偵查記者又窮追不捨,在頭條揭發高球會違規僭建。這種同時具備兩種觀點的情況,在「星期日明報」及社評尤其明顯,區家麟、何雪瑩[3]稱之為「精神分裂,陰陽怪氣」。早幾年已有讀者認為《明報》非公信第一,亦有忠實讀者表示欣賞《明報》做法,認為可引發多元思考,這就是《明報》的獨特可貴之處。

明報公信有價

《明報》最大的價值,就是其刻著「公信第一」的匾額:它既不像《大公》《文匯》,純愛國愛黨;也不像《蘋果》,走反政府路線。它跟民主黨一樣,幾十年老字號,一路走來,累積了不少支持者。民主黨打著泛民旗幟,標榜理性務實,因時制宜,會與建制合作談判,容易吸納溫和派、中立人士、中產及知識分子支持。正因如此,碰到敏感議題,民主黨有能力引導市民支持其中一方,其影響力舉足輕重,這就是民主黨的價值。一旦民主黨宣布自己變成建制,其價值就大減,再沒有能力在兩邊遊走,討價還價了。同樣,若《明報》變成《大公》《文匯》,操控也再沒意義。

正因大家對《明報》的情意結那麼深,其中肯公正的形象才是控制《明報》的最大價值。要洗腦,當然不是獨立開一科洗腦科,讓路人皆見司馬昭之心。最有效的做法是靜悄悄地改動語文課本,記敍文教太空人訪港,描寫抒情文寫祖國山河的詠歎,練習會話時叫同學模擬一下為國家感到驕傲的感情,這樣才能暗度陳倉。

要從《明報》身上榨取最大的價值,就不應有張揚的人事調動,也不應殘暴地抽稿滅聲,而是對外繼續披著知識分子的袈裟,對內向記者施壓,微調角度,加強自我審查,多報喜少報憂,減少向偵查記者投放資源,這樣才能保住大家對《明報》的信任,同時利用《明報》操控民意。給你一匙山埃,誰都不肯吃;但把山埃混進美酒佳餚,日積月累,遲早中毒。

齊心捍衛新聞自由

如今事件曝光,社會反彈極大,各種行動包括聯署、發聲明、開天窗等,滿城風雨,沒有可能暪過去。以往我們可能吃了山埃還蒙在鼓裡,今後即使換人不換人,公眾都會金晴火眼昅實《明報》。要是你變成《大公》《文匯》,我們會哀悼嘆息,蓋上白布,然後捨你而去;要不,公眾還是會處處質疑你的一舉一動。況且網上媒體發達,了解真相的渠道更多,公眾也不必依賴你。

有人會因為過往《明報》的「精神分裂」及往後可能的操控,覺得苟延殘喘的《明報》會荼毒人心,所以大聲疾呼「執左佢啦」。我的看法是,這次事件令公眾了解到前線記者與管理層的對立,胡亂將兩者混為一談,抹殺他們曾立下的汗馬功勞,對前者不公平。讀者所看到的「精神分裂」,很可能是記者辛苦堅持、用盡各種方法爭取編採自主才得以保留的。 過去的《明報》比現在的《明報》危險,因為河蟹在肚裡;現在河蟹浮面了,反而更安全。

如果大家都了解《明報》的困境,與其消滅一個能提供資源給記者作深入調查的平台,倒不如繼續用公眾力量叫管理層好自為之。作者還能在《明報》開天窗已屬好事,要知道編輯要隨便找文章填滿窗框充數非難事。天窗最終打開,顯示反抗有用,若他日終歸滅亡,誰也阻不了,那時才獻上白花哀悼。

今時今日也許已不多人購買收費報,但《明報》是新聞自由的堡壘,我們也不忍見其淪陷。以後無論多少風雨,都希望記者能謹守崗位,在有限的空間裡盡力發揮,社會各界繼續發揮監察作用。



[1] Chan, Joseph M., and Francis L.F. Lee. 2007. “Media and Politics in Post-Handover Hong Kong.” China
Perspective 2007 (2): 49-57.
Fung, Anthony. 2007. “Political Economy of Hong Kong Media: Producing a Hegemonic Voice.” 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7 (2): 159–71.
Ma, Ngok. 2007. “State–Press Relationship in Post-1997 Hong Kong: Constant Negotiation amidst Self-
Restraint. China Quarterly 192:949–70
[2] 《李柱銘炮轟《明報》 挺梁攻唐猶如親共喉舌》,頭條新聞,2012-03-22
[3] 何雪瑩,《為《明報》的精神分裂乾杯》,主場新聞,2014-1-9
區家麟,《明報啟示錄:你認真》,會受到懲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