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3日 星期六

退保世代問題的癥結

(文章已於2016年1月23日 刊登)

全民退保的世代問題,由林鄭一言掀起幾重波瀾。

確實,國外的隨支隨付計劃,無論是用入息稅形式、庫房稅收形式,或獨立基金形式,面對人口老化,都有世代不公的問題,上一代人口老化,供款不夠,下一代供多收少,人稱雙重付帳問題(double payment problem)。

有人說香港沒有這個問題。黃於唱說按照周永新方案,一個基層年輕人打工35年,供款將不足20萬元,但按退休生活20年,每月領取3000元計算,將一共領取72萬,實際上是賺了。
首先,周永新教授實在有太多個方案,尤其是周永新教授並無支持學者方案,所以究竟是指哪一個版本的周永新方案,完全不清晰。

第二,20年每月拿3000元,是不能將數字直接相加得出72萬的,就算已撇除通脹,依然要計金錢的時間值(time value of money),這方面學金融經濟精算的人會知道。

生於不同世代 受不同待遇

就當他談論的是學者方案。假設一個人工作35年,然後領退休金20年,第一年打工為元年,折扣率(discount rate)是2%,所有金額推至元年價值計算,每個人一生可拿在元年價值30萬的老人金。

一個打工仔供5%退保35年,假設多年實質薪金不變,薪金大約低於19,600元的就有賺,多於19,600元就會蝕。不過在同代這個十分平常,由富有的資助貧窮的,正常稅收也是累進。
退保的世代問題,在於生於不同世代的人受到不同待遇。一個以前月搵19,600元以下的「50後」,可以完全毋須供款就得到30萬,但一個月搵19,600元的「90後」,就要先供35年,才可以得到30萬。上一代這30萬是零付出淨袋,待遇差了30萬。

更誇張的是,年年月入33,000元的「90後」,在這個退保計劃,要淨蝕20萬元。但陳百祥呢,就淨袋30萬,「90後」比起陳百祥,待遇足足差了50萬。

所謂男女平等,是待遇不因性別而有所差距;世代平等,就是待遇不因世代而有所差距,我暫時看不到以上方案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我用周永新報告的框架計一次,1000億的種子基金,只貢獻到2064年來養老金的3.6%,但很肯定嬰兒潮以及再上一代老人眾多,應該不止拿總數3.6%的養老金。那即是說,若他們負擔自己那份,下一代就能減少供款,利得稅也不用加。


2016年1月18日 星期一

Pandora 賣珠比懶人

「貧多拿」(Pandora, 又名潘朵拉)這個topic去年已被人寫到爛,但聖誕節那些大大的廣告版實在十分刺眼,重煩過「蟹樹」。情人節又快到,我那在裡面工作的朋友說,忙完聖誕情人就可以放假去玩了,看來情人節他們又可以在香港賣多幾萬粒。

我和經濟學家男友行過,曾經實地考察,就像睇樓要壓價的人行入去一樣,「嘩無窗嘅」、「樓底咁矮嘅」、「西斜」、「風水唔好」,彈完一輪出番嚟,經濟學家說:「完全唔抵囉」。這些東西,經濟學家識欣賞過鬼,他只識欣賞我。但偏偏幾次行過,特別是尖沙咀那家店,外面要打蛇餅等入舖,好像不用錢任搶一樣。

一粒「貧多拿」$299$3999都有,但成本據其 interim report 說,gross profit 2015年第三季是74%,即是$1000一粒的「貧多拿」,成本大約$260,未計燈油火蠟。觀其外表,貌似機器啤出來,任其雕得再靚,經濟學家都覺得只值$40-$70而已。也許 design 的成本很高,原來根據其官網,是 ”handmade” 的,怪不得貴。不過因為是用 wax model去整,之後才用人手打磨鑲嵌,所以其實是 “hand-finished” ,有sales跟你說是 handmade,可能可以投訴她犯了商品說明條例。

至今我仍然不明白這串魚蛋有幾靚,在我眼中像掛在聖誕樹上的聖誕燈一樣,換哪粒珠上去也一樣,毫無美感。真心喜歡這個品牌的人我無心要柴台,這不是一個「我唔鍾意所以全世界都唔可以鍾意 post」,你是可以繼續鍾意的,我只是想分析一下這個品牌的市場定位,去了解其為甚麼那麼受歡迎,為甚麼能賣到這個價錢?

第一招:降低搜尋成本

首先,假設男生送女生禮物,男生的成本是固定的,根據其收入,對女友的喜好或女友的貪心程度有所不同。

送禮的成本=搜尋禮物的成本(a)+禮物的售賣價(b)

情人節,破財買禮物是一件事,但思考送甚麼禮物,成本可能更高。大家都遇過一些朋友,極喜歡某卡通人物,hello kitty melody 叮噹,總之生日就記著買那個卡通人物的禮物,衰晒最多她家也有一件一模一樣的,但主人家不會厭惡,多容易搞掂。「貧多拿」的道理也是一樣,將無窮無盡的選擇,變成 restricted choice,就易搞好多了。

2016年1月5日 星期二

[二次創作] Come on, Nelson!

退休保障做中央公積金好還是老年金好?敢情是強積金好。
回歸不一定是爭取退休保障的場所,還是社工轉軚的金鐘中途站。

爭取退休保障,本身是一個政治意味很濃的討論。政府在討論的初期,通常都忙着把本來幫手的專家甩走──自己想做審查,他卻過不了自己個關,係都要供款或更不堪地加稅;或者己經表示加稅不可行,他只是話其實唔加稅都得,感覺上總是有點怪怪的,拖下去不如早解決。


「有沒有發覺,自從我提出『有經濟需要』方案後,我們好像有點合不來?」在金鐘的iBakery,她一面調拌着眼前的latte,一面開始宣讀她的判詞:「I mean,其實在94年你反對老年金的時候,我們的世界好像越來越遙遠,我想,大家都到了這樣的地位,是不是應該冷靜地Find out ,怎樣去解決這場Crisis?」

強制退保和審查制度的取捨

(文章已於2016年1月5日 刊登)


早前劉鳴煒叫青年月儲三千上樓的忠告引起牽然大波,除了賣樓不知樓貴的指控外,有網民大聲疾呼:「我喜歡怎麼花錢是我的事!」去日本和睇戲是當前的享樂,要買樓就要取捨,怎樣取捨是個人決定。有人覺得那麼貴供一層樓唔抵,有人每天捱麫包也要儲錢上車,客觀現實大家都看清,做甚麼自己決定。

明白這個道理的人,就會明白不論是強積金或全民退保,都是某程度上以剝奪人如何自主籌謀退休生活來換取對某些人的退休保障,但其實對這群人的保障又不一定要透過強制退保計劃進行。

退休金的理念是消費平整(consumption smoothing):一個人一生的收入集中在年壯時,支出卻較平均,無論有無收入都有一定支出,所以需要積穀防饑,換言之這是一個橫向人生階段的財富再分配。問題是社會是否需要一個強制的制度進行分配,及應該用個人機制還是公營機制。一個人或多或少會儲錢以備不時之需,究竟政府為甚麼需要介入這個儲錢功能之中?

2016年1月4日 星期一

不加稅不供款 退保首期只需5000億

(文章已於2016年1月4日 蘋果日報網上論壇刊登,原題為《退保的第三條路》)

我不反對退保,但原則是跨代公平、可持續和有效率,方法上必須毋須供款、加稅或影響其他民生建設福利開支。政府的兩個方案和坊間的各種方案都要供款或加稅,此文嘗試尋找第三條路,看看是否有方法能藉著種子基金加碼,代替供款加稅和挪用強積金,並解決跨代不公的問題。

以下先簡單闡述假設,假設基礎大部分來自學者退保方案。

供款來源有三,一是開頭一次性的政府注資。二是社會保障轉移,本來每年政府都要負擔的長者社會保障如生果金、長者生活津貼、長者綜緩等,一直從稅收撥出,有了全民退保,這些既有開支會每年轉移到養老基金裡,繼續由納稅人支付。此項估算以學者退保方案為準,因為政府連傷殘津貼都計進去,但學者方案沒有,雖然傷殘人士多為長者,但理論上傷殘人士有其特定需要,需要額外津貼也合理,我支持學者的計法。三是每年基金盈餘的投資回報,跟隨市面上各個報告的假設,定為2%

支出來源有二,第一是全民劃一的退保金,因為政府的估算較保守,所以這裡以政府的估算為準。第二是行政開支。其他假設跟隨周永新教授港大報告裡的設定。

以政府現時的假設是無可能做到不加稅又可持續的,為了減少支出,養老金定為$3000(2016價格) 而不是$3230 ,另外領取年齡由65提高至70歲。由於最後不會所有人都拿退保金,所以覆蓋率是周教授所講的 95%而不是 100%

坊間一直提倡政府開頭注資500億或1000億,用以上方法估算後,發現開始時須注資5000億,這樣到2064年也不會爆煲。5000億聽起來好像是天文數字,但未來基金都 2000億,加上高鐵、港珠澳大橋其實條條造價都2000億以上,襯經濟未下滑,幾年就儲到了。